在涉外企业中,中方股东与外资发生纠纷时,往往习惯于打民族牌;国内的市场竞争也有着一种将其政治化的倾向,实践证明,这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在商言商才是解决问题的客观态度。从晋商随着清王朝灭亡而衰落的轨迹中,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有益的启示:在各种冲突面前,商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对规则意识的求同存异,在商言商。
晋商与政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为一个称雄数百年的商帮,晋商在清王朝灭亡后不久而衰落,与他们把自己的商业经营和政治思维完全捆绑在一起不无关系。明朝时他们通过为政府运输军粮获取“盐引”,曾经垄断了巨大的商业资源; 由于在明清交战期间建立的良好关系,晋商又受到了清统治者的礼遇,被奉为“御用皇商”,最终修炼成为主宰大清经济命脉的“天下第一商帮”。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官商结合作为驰骋天下的秘笈,也造成了他们难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定势。
山西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张嘴的龙代表官,闭嘴的龙代表商。闭嘴的龙得到的是实惠,即获取商业利益。那时候晋商如果在微观上不依靠一两个政府官员,就很难运转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讲,官商结合既是在寻求庇护,又是一种买卖。 例如帮助穷儒寒士入都应试直到走马上任。对于有衔无职官员,如果有相当希望靠得住的人,票号也予以垫款代他运动官职。如平遥协同庆票号北京分号张治达,一次见有旗人穆某某面有忧色,从闲谈中得知穆要活动福建省将军一职,短缺活动银六万两便答应借支。 不日,穆氏果然被任命为福建将军。穆到任后即向当地官员宣称:“平遥协同庆资本雄厚,信用昭著,以后公私款项尽存该号”。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晋商,并非不相信交易规则,而是更相信潜规则,当显规则失效或者不利的情况下,马上就会想到潜规则的作用。
晋商以诚信为本,曾经把诚信、厚道和感恩的精神推行到神人共赏的极端,到了不计工本的地步,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例如有一个山西商人,他爷爷在世时通过香港和英国人做了一笔大生意,因破产一直欠着人家的钱。他重新发迹后按照老辈的遗嘱给这个英国商人还钱,接到钱的人是英国这个商人的孙子。诚信使晋商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们更看重因此在政治上获得的声誉,这种声誉又是以官本位进行衡量的。当时有民谚云:“有儿开商店,胜过做知县”。 清朝雍正年间的山西巡抚刘于义将此归纳为“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经商虽然受到尊重,但是成功的晋商总要弄个“红顶子”戴戴。如山西介休富商范氏,当上了皇商后还要求清政府关照出任官职。据统计,范氏毓字辈和清字辈有20人出任官职。山西各票号财东、掌柜大多通过“捐输”等途径得到了官衔。
晋商在内部管理中是非常重视游戏规则的,都有严格的“号规”。学徒、伙计对掌柜和商号实际上是全方位的人身依附,等级森严,高度集权,可以明显看出其体制是对封建政治金字塔结构的“克隆”。上一级掌柜精力、能力有限,随着业务的发展,总要向下一级掌柜或者分号掌柜分权或者放权,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有不同意见。 面对不同意见或者不合意的举措,上一级掌柜首先想到的是否对自己的权利地位构成威胁,下一级或者分号掌柜是否在争权夺利,这就把官场政治引入了内部管,把创新和开拓看成权力的延伸和角逐。 北京蔚丰厚分号掌柜李宏龄建议联合山西票号在全国四百多家总号和分号改组成立三晋汇业银行。这本是鉴于外国银行压迫,针对山西票号种种弊端的痛切感受而提出来的对策,但蔚丰厚大掌柜毛鸿翰认为这是在向自己权利地位挑战,诬指李宏龄所议另有个人企图。
晋商也做出过不少回馈社会的善举,不过更多的是把好事做在家门口。同治七年,山西大旱,祁县富商乔致庸让人在村口埋下大锅,广开粥场,赈济灾民。19世纪末,外国资本主义掠夺山西煤炭资源,晋商积极参与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千方百计出资赎回矿权。 面对外国入侵,体现了一种守土之责,不过这种以民间贤达身份承付的社会责任,多多少少总含有一些乡土意识在其中:面对不同行业的竞争,维护的是本行业的利益;面对不同商籍,他们维护的则是本地商籍的利益。这种本土意识虽然有助于共同采取报国济民的义举,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与外行业发生冲突时,他们动员的是本行业的力量;遇到外地商籍的竞争压力时,他们就把它当作对本地商籍的共同排挤。几乎所有的晋商都在坚持着只用山西人的原则,这无疑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教训之后沉淀下来的政治智慧,或许他们以为这是他们可以依赖的最后一道防线。
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在三国中,最让人称奇的就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当时,刘备已经四十六岁了,而诸葛亮不过二十六岁,一介布衣,更何况是“躬耕于南阳”,按现在的话说,不但年轻,还是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为何能引起刘备公司(还有一点国有公司的背景)如此重用呢?这其中,固然有徐庶,司马徽的推荐,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刘备作为CEO识才观念,从之后的故事可以看出来。刘备与诸葛亮在公司经营中真是“如鱼得水”,再说,谁就能保证徐庶等人的所荐之人,就一定能匡扶汉室,三分天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