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mail账户泄漏Google否认安全漏洞
据The Next Web报道,近日有大量的谷歌邮箱用户的帐号和密码被公布在俄罗斯比特币论坛CNEWS上。此次惨遭泄露的谷歌邮箱Gmail账户约有493万,不过Google并不认为Gmail有任何信息安全漏洞。
Google的发言人告诉TNW:"我们用户的信息安全是头等大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的系统被入侵过。但如果我们发现任何帐户有可能已经受到信息安全威胁,我们就会采取适当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此次泄露在CNEWS上的账号包括使用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的用户,其中有些人可能此前已经改变过他们的密码,或者停止使用某些账号。因为经快速扫描分析发现,这其中大约有60%是有效的。
对此Google建议用户无论是否是在名单上,以防万一,最好修改密码或者启用两步验证。
二、三成应用存在索取用户地理位置隐私信息
据跨政府组织环球隐私执行网络(Global Privacy Enforcement Network)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用户对隐私信息安全风险的焦虑与日俱增,但移动应用仍未向用户提供基本的隐私保护。
环球隐私执行网络的会员包含了19个国家的隐私监管机构,其中也包括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该组织在今年5月对1211款不同的应用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测试,此次测试是他们第二次在全球范围内评估应用隐私状况。
该报告发现,有60%的应用引发了隐私担忧,他们总共依据了三大标准:应用是否披露了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是否要求用户放弃海量个人数据方可下载应用;隐私政策字号是否太小,在手机屏幕上难以阅读。
此次研究所涉及的应用中,共有30%属于第一类。这些应用没有提供任何的隐私信息安全。另有31%要求获得用户的设备ID、地理位置、联系人、日程表和通话记录等个人数据,而没有解释这些信息是否与应用功能有关,或为什么有关。还有43%的应用没有针对小屏幕优化隐私声明。
在索取个人数据的做法中,最常见的是索要用户的地理位置。有32%的应用要求用户披露地理位置方可下载。在美国,法律并没有强制手机应用包含隐私政策声明,对用户个人数据的使用方式进行阐述。 三、加强互联网行为监管 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我国《刑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编造恐怖信息等行为均作出明文规定;要依法依规严厉打击互联网上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不负责任和管理混乱的网站要坚决关闭或关停整改,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使其能够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行业自律,凝聚正能量,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公平守信,反对恶性竞争,抵制网络犯罪;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破坏网络传播秩序、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更要严厉打击,不能手软;在互联网监管工作中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改善互联网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不久前,有电商平台商户被查出违规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网络游戏账号,以规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统”监管,引发社会对相关监管措施能否真正落地见效的担忧。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以法治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干净、清朗的网络环境,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加之青少年自身分辨力、自制力尚不成熟,在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沉迷“饭圈”追星、手机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有的甚至参与网络色情、赌博等违法活动,还有些成为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的受害者。社会各界呼吁,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行为,充分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及时清除网上不良信息,使青少年免受网上不良内容影响,保证其健康成长。 针对这一问题,近一段时间,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重拳整治涉未成年人上网乱象:不久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服务提供者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今年7月起,“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规则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引导未成年人科学用网、健康上网。 但是,从电商平台倒卖游戏账号以规避监管等事件可看出,当前仍有个别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因此,未来一个时期,要以法治手段,进一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网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