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弹窗藏网络安全隐患饱受诟病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召开"整治网络弹窗"专题座谈会,专项研究治理网络弹窗乱象,决定于近期启动"整治网络弹窗"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弹窗的整治力度。相信,随着专项活动的开展,网络弹窗将得到有效遏制。
网络小弹窗"寄生"在网络上,让本就饱受争议的互联网多了风险隐患。抛开其阻碍网民视听、耽误网民功夫、浪费网民时间这些细枝末节不说,单就一些弹窗内容的危害就非常大。一些弹窗隐藏着淫秽色情内容,不堪入目,对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毒害很深;一些弹窗内容是一些诈骗信息,不是慌称"中奖"、就是误导人们消费,让不少人在这些小弹窗上吃亏上当;另外一些弹窗还依附了木马病毒,一旦打开就会造成破坏等等。
网络弹窗虽是虚拟的空间,但其背后却不乏非法获利的实体。一者,有一些不法分子蓄意借此破坏互联网空间的原因;二者,也有一些诈骗者、投机者把网络当成获利工具的原因,再者,与一些网站受利益驱使,不断纵容有关。总之,非法弹窗背后,总有一些违法者在操盘和怂恿。
网络弹窗饱受网民和公众诟病,必须大力整治。首先,应塑造好"网络道德",在国内网站中,加强网站后台机构、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为网民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其次,相关机构应组织计算机专业力量,对各种网站进行清理清查、加强监管,堵住弹窗等不良信息的入侵渠道;再次,应加强网络监管方面的专项立法,对互联网上的弹窗进行监管、惩处;最后,还应引导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
二、协助青少年远离互联网世界潜在的危险
互联网陷阱重重,在当今已经有所谓"互联网原住民"的时代,应该已经是常识。但是,包括成年人在内的网络使用者,不少仍然缺乏足够的警惕心。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的受访青少年曾经与在网上认识的陌生人见面,许多人更在网上公布个人资料,如电话号码与住址。他们大多并不知道上载到互联网的资料,不一定能随时删除,而且还可能被转发扩散。
73%的受访者在使用智能手机浏览网站时,并没有关闭卫星定位系统。这些仅是青少年缺乏网络防范意识的一些例证。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在虚拟世界,被"网络小霸王"讥笑恐吓的霸凌事件屡见不鲜,20%的受访者目睹过他人在网上被欺凌,9%曾经是受害者。与父母之间的科技代沟,更增加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危险性。在现实世界里,长辈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权威指导青少年;可是在虚拟世界,很多才刚成为网络新移民的成年人,反而不如原住民的青少年,更懂得互联网的最新科技发展。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部分的年代,要对青少年上网做出限制,不仅不实际,也因噎废食。在治标的层面,首先必须要做的当然是提高青少年的防范意识,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宣导,提醒他们互联网世界潜在的危险。
网络管理专家ANYVIEW(网络警)网络监控软件表示,治本之道还是多关注青少年的生活,让他们有健全的家庭生活与社交圈子。家长的关爱是让他们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在学校及邻里所建立的友谊,以及培养户外活动的兴趣和嗜好,也能减低他们需要到互联网寻求陌生人肯定的心理需求。 三、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上网行为管理设备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1、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可实现对P2P下载软件的封堵和禁止,能对P2P占用带宽进行管理,一方面保障网络通畅,另一方面减少病毒木马爆发风险。网络上共享的各类资源中极易夹带病毒和木马,下载量越大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上网单位通过使用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单位内上网人员使用P2P下载软件进行控制和管理,限制各种与工作无关的无序下载,可防止夹带病毒木马的文件大量进入单位内部,降低病毒木马爆发的风险。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P2P占用带宽有多种控制策略,如可根据网络服务类型来进行管理,也可以根据上网的具体人员制定策略,还可以通过带宽管理来实现这一功能,上网单位可按照内部具体网络结构,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管理策略,极为方便、实用。 2、上网行为管理设备的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及时发现网络异常状况,迅速定位感染病毒或木马的电脑,提醒网络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实时监控”是指上网行为管理设备能够通过浏览器实时查看用户当前的上网情况,如当前在线的用户,其访问的IP地址信息、网址信息、应用服务信息、流量、占用带宽等等,并可实时查看用户即时的聊天信息、发表的帖子内容和博客内容信息等。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某台电脑流量突然增大,并不断向外发送大量的数据包,即可断定该电脑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感染了病毒或木马,管理者可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毒木马扩散到其他电脑,从而保障单位业务继续进行,保护内部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对于突发网络状况,系统还可设置自动告警功能,将告警信息以手机短信或邮件的方式发送给管理者,方便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处理网络故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