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对互联网网络监控行为说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此前,受到美国监控丑闻的影响,几度推迟的欧美自贸协议谈判终于启动。"监控门"的事件不断发酵,不仅威胁到国际互联网络的良性发展,也逐渐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现状,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在信息安全上采取行动:欧盟一些国家开始要求暂停与美国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巴西开始谋求信息安全和网络的独立,要求将数据存放在国内,同时还将加强对民众使用网络的控制,以避免国民沦为美国国安局的窥探对象。
此外,德国、印度、越南也纷纷加强了对本国网络的管控。对此,英国《金融时报》刊发评论认为,监控门有可能导致互联网"割据化",即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当前局面,将各自国家的互联网圈护起来,以保护本国公民的数据。
各国为应对美国的监控而加强网络管理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美国的无差别监控的做法,动摇了互联网发展的信任,加剧了各国彼此之间的防备,如此发展下去势必伤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来之不易的局面,互联网很可能逐渐丧失其本意,沦为恶性斗争的工具。
更进一步看,美国肆无忌惮进行全球网络监控的行为,恰恰说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给互联网发展"立规矩"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世界各国亟待以此事为契机,共同协商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秩序大计,制定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的机制和规则,使其能真正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二、创新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数量呈现直线上升。当今社会的治理不仅仅包括了现实社会,也包括了网络社会。网络谣言不断侵蚀着社会诚信,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
自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以来,网络秩序得到好转。但随着各地"抓谣"人数不断上升,网络犯罪的行为如何界定?打击网络谣言是否会跑偏?相应罪名是否会被滥用?要化解这些担忧,需要警民共治,不断创新网络管理,并进一步提高"网络社会"的服务和监督水平。
治理网络社会,一方面可以推进网络实名制,采取"上网实名,网上匿名"的方式,这样既便于管理,能在事后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也体现了对网民的隐私尊重。两者结合有利于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从而保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适时地出台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并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使之形成一个由网络法为核心,逐步完善配套规定的管理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正如有评论说,"刑罚是'最后的手段',动用刑罚定要慎重。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枉不纵,不私不盲,以保障公民正当的言论表达。"
网络空间既是虚拟空间更是公共空间,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人人有责。只有不断创新网络管理,将其纳入社会治理范畴内,发挥全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力量,共同承担起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才能使网络谣言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才能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