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军的网络监控及上网行为管理政策
对企业局域网的网络监控以及对企业员工的上网行为管理,大部分人都已经耳熟能详。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军队有专用的军队网络,而有网络的地方必须有网络管理。那么军队内部的网络监控以及军人的上网行为管理与一般企业的管理有什么差别指出呢?本文将为你揭晓美军的网络监控以及上网行为管理。(摘自国防部官网,由解放军报报道。)
据报道,美国空军警告军人不要使用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网站,因为这些网站有可能暴露军队的行踪,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这份张贴在美国空军内部网站的警告提醒军人,现代科技手段进步极快,它的能耐经常超乎人的想象,一旦网络使用不慎,不仅会暴露个人隐私,更严重的是,它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据说,在Facebook等一些社交网站上,开设有定位功能,使用黑莓手机等有GPS的移动通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与移动电话结合,将自己的行踪公告天下。
为此,美军新修订的反间谍规章规定,如果军方怀疑保密信息落入无权知晓者手上,应向政府发出警报;如果发现有人从办公地点移动保密信息时,士兵也应发出警报;军队应建立收集系统,收集保密信息面临威胁的报告。7月25日,维基揭秘网站公布大量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有9.2万份驻阿富汗美军秘密作战纪录在网站曝光。为此,美国政府作出强烈反应,严厉谴责泄密将危及美国国家安全。
美国参议院有关委员会3月24日全票通过了旨在加强美国网络安全、帮助美国政府机构和企业更好应对网络威胁的《网络安全法案》。该法案要求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在网络安全领域加强信息共享,在应对“网络安全紧急情况”时加强合作。该法案对“网络安全紧急情况”的定义是,“相当于战争行为、恐怖袭击或重大自然灾害的网络事件”。
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自2002年以来,美军一些现役士兵和国民警卫队士兵的个人网页就一直受到军方监控。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虽然允许官兵与本土亲人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和收发电子邮件,但对邮件和聊天内容进行严格审查把关,严禁美军上网开博客论坛,特别是正在执行任务的士兵不得创建和公开博客,其他军方人员的博客中不能含有对日常军事行动的评论,不得涉及部队武器、兵力使用情况等。
由此可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各国情报机构可采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对目标对象的网站进行破译和攻击;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的秘密信息被泄露到互联网上,特别是防止黑客和他国情报机构对己方网站进行攻击。由于从互联网上获取军事情报信息量大、机密等级高、时效快、成本低等方面的原因,互联网已成为各国情报战的一个重要战场。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上网查资料、了解时事新闻、发电子邮件、与朋友聊天等,已成为军营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可是,当你在网上漫步或聊天时,说不定你已不知不觉被“对方”牢牢地“锁住”,成了“网谍”的猎取目标。因此,军人在上网时千万不要忘了“保密”两个字。
美国情报机构统计,在各国情报机构获得的情报中有80%左右来源于公开信息,而这其中又有将近一半来自互联网,美军军事网络安全再一次引起美军官方高度关注。美海军情报专家对媒体介绍说,一张士兵的工作照片,有可能从中看出美军一些绝密设备或军事设施的内部情况,而这正是国外谍报机构梦寐以求的。
近日美联社等媒体报道,超过10万名海军官兵及海军陆战队飞行员及机组人员的社会保险号码,以及其他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遭泄露。这10万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人员的信息包括士兵的姓名、社会保险号、服役时间、服役部队和工作照片等。直到今年6月底,这些泄密信息才被海军有关部门发现,而这些信息已在互联网上暴露了6个月之久,其被浏览和下载的次数已超过上万次。
为确保军事网络安全,美军还成立了“军事网络风险评估小组”,专职负责监控博客和其他类别网站,看是否包含“有害”信息,如泄露官方文件、个人联系信息、武器和军营地图等,并规定不得随意带手机出入部队的作战指挥室、办公自动化机房、传真室及其他信息防护部门。美国等世界军事强国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大纵深、高立体的覆盖全球的电子监听网络系统,利用这些侦察网络,广泛地收集对手或潜在对手的电子情报。 在信息源头审核过滤方面,对违法违规不良信息进行人工排查处理,采取技术手段对索引库进行排序,运用技术手段对进入索引库的不良网站进行清除,在抓取网页时绕过不良信息网站。 沈皓瑜称,在药品类信息推广方面,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审核机制,包括资质审核和推广关键词审核,其中屏蔽的不良关键词数量超4000个。 百度副总裁王湛表示,只有有资质的医院和药品销售网站才可以在百度上打广告,其他人或者企业如果打药品类信息推广广告网友可以举报。百度此次投入上亿资金及大量人力物力,并最大限度推动政府管理部门、企业行业、网民等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协作,这在中国互联网史上还属首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