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不断提高,数据也将被越多的企业当作一种无形的资产,为了保障其数据安全,我还是建议大家使用专业的加密软件对其数据加密后再上传。
随着移动互联网、便携设备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那么什么才是大数据呢?顾名思义,大数据可以翻译为大规模数据或海量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结构较为单一,人们还能用传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所以它并不能完全概括大数据的本质内涵。实际上大数据至今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
为了让大家理解的更透彻一点,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的是一快餐店的客服人员接到一个顾客要求送外卖的电话并告知会员卡号后,马上说出了顾客的住址、家庭电话、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当顾客点完菜之后,客服人员又根据顾客本人医院体检记录、他母亲住院记录、图书馆借书记录说出哪些菜不适合他们家人;当顾客想要刷卡时,客服人员又说出了他的银行卡透支了多少、当日提现款超过限额等情况;当顾客要求把外卖送到何处时,客服人员则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自动跟踪系统记录说出了顾客的车牌号和此时正在行驶的路段等,顾客听完后当即晕倒。这的确是一个笑话,一个手机微信中流传的小段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是笑谈,就凭一个送餐电话引发的一些列问题,就需要形象的将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个人隐私荡然无存的状况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
一、加密软件在保障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图纸文件加密模块是防止电子图纸由于单位内部员工泄露而开发的内核驱动层加密系统。在不影响员工对电脑任何正常操作的前提下,图纸文件在复制、新建、修改时被系统强制自动加密。加密图纸文件只能在单位内部电脑上正常使用,一旦脱离内部网络环境,在外部电脑上使用是乱码或无法打开。图纸文件只有被管理员解密之后,带出单位后才能正常使用。
当然了,在我们一只脚跨入大数据的时代的时候,另一只脚必定会踩到安全隐患的雷区。信息的安全问题就是科技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我们要从自身开始重视起数据安全问题,保护自己的隐私与权益,而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专业加密软件对其机密数据进行加密,这样的话,加密算法直接作用于数据本身, 只要加密算法不被破解,数据依然是安全的,也就大大的减小了网络信息泄露的危险性。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不断提高,数据也将被越多的企业当作一种无形的资产,为了保障其数据安全,我还是建议大家使用专业加密软件对其数据加密后再上传。为了保障其云数据安全,我还是建议大家将数据使用专业加密软件加密后再上传。
在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其宗旨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其中,云计算应用的落地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呢?
二、“互联网+”行动计划
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进行跨界融合。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发现不仅互联网行业自身需要创新,互联网赖以发展的IT基础设施行业更需要创新。如今,云计算、大数据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成为了“互联网+”赖以发展的新基础设施。特别是针对云的建设存在的一些信息安全问题,更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云计算数据安全问题 由于云计算是分布式的,用户数据的存储位置是未知的,为了提高资源使用率,可能不同用户的数据会共享存储或占用计算资源,如果对数据没有进行隔离和有效的保护,就可能被盗窃、删除或篡改。因此,保护云端数据安全与单机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安全保护方式无法应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结构和协议。云计算存在的7大安全风险。 (1)特权用户的接入:用户数据存放在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中,在用户掌控之外处理数据具有一定的风险,服务商的管理员有可能会获得访问和处理数据的权限。 (2)可审查性:云计算服务商有义务协助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数据进行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审计,一些服务商拒绝外部审计和安全认证,这必然会影响数据的安全性。 (3)数据位置:云计算用户对自己数据的存储地点一无所知。 (4)数据隔离:云计算环境下所有用户的数据均处于共享的环境之中,只靠加密并不能完全保证数据安全,还需要进行数据隔离。 (5)数据恢复:服务商应该对数据进行备份,以便在遇到物理灾难或人为破坏时可以快速恢复用户数据。 (6)调查支持:多用户的数据存放在一起,在有违法行为发生时,用户将难以调查。 (7)长期生存性:服务商应该不会破产,以免影响用户数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总结起来,要加强云端数据的安全性,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