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堵”与“疏”结合起来,“软硬兼施”才能最好地协调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因为上班时间在微信上与男友聊了一段“私密内容”,随后成为全公司人尽皆知的秘密,上海某月薪3万元的高级女白领因为不满公司监控员工微信聊天记录愤而辞职。这一事件不论是在企业员工,还是在管理者中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不仅是即时通讯(IM)软件,目前很多企业对员工在上班时间浏览网页、下载文件、运行游戏和股票等与工作无关的软件都进行了限制。企业对员工电脑的管理,不仅是为了避免员工生产力的流失,更重要的是规避网络带宽浪费、应用系统安全、机密数据泄漏等更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因此,运用技术手段管理员工的电脑必不可少。然而当网络监控遭遇个人隐私,企业运用科技手段监控和限制员工上网行为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管好员工的电脑远不是网络监控那么简单。
放任自流危害大
美国Websense公司2005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受访员工在办公时间内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而中国地区的员工比其他地区的员工每周多花7.6小时的时间来使用IM、P2P、流媒体或者玩游戏。除了生产力流失之外,随意浏览还会带来带宽浪费、系统安全、机密数据泄漏、法律风险等多种危险。许多首席信息官(CIO)都表示,即使公司屏蔽或者监控了员工的网页浏览和监控即时通讯软件,也主要是出于信息安全考虑,而不是要监视员工行为。“有统计表明,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带宽用于与业务无关的浏览。 ”美讯智网络安全有限公司(下称“美讯智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谢旭东说,“随意上网浏览和下载软件很容易给公司的系统带来病毒、恶意代码、间谍软件、后门程序等威胁,防不胜防。”“另外,员工访问非法站点,发布违法信息,提供侵犯版权的音乐、电影和软件下载等行为还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法律风险。”他补充说道。
更为严重的是员工随意的上网行为有可能带来企业机密数据的泄露。一些金融和研发机构对员工上网行为的控制就更加严格。比如在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研发中心,一切的聊天工具,像微信、QQ等软件的端口都是被封掉的,互联网也是有限开放,一些和工作完全无关的网页会被屏蔽掉,BBS等也不能登录。有些公司的员工甚至只能登陆公司内部的电子邮箱,个人邮箱都无法登录。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司的机密信息,不被竞争对手或者别有用心的人窃取。由此可见,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对于员工上网行为管理都不能放任自流。
监控技术很简单
从技术角度看,无论是监控员工浏览了哪些网页,监控在微信聊了些什么内容,还是限制员工使用某些软件,网管只需轻轻一点,就能随意获取这些信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通过域管理,所有电脑上采用即时通讯工具的聊天记录都能看到,只是想看与不想看的问题。”在某国际知名广告及公关公司负责网络管理的杨先生说:“虽然各公司网管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从技术角度上讲,员工不论是登录了什么网站、安装了什么盗版软件,还是私自下载或传输了公司的内部资料,技术人员都能监控。”
对员工的监控虽然引发了广泛的议论,但对企业来说,这还只是管理员工上网行为中一个很小的技术手段。美讯智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谢旭东总结说:“对于员工上网行为管理,目前可以采用的技术主要是身份认证、代理服务器、网页过滤系统等,进行诸如访问行为审计、过滤非法访问、分析访问报表等统计。”同监控技术一样,这些技术在部署上难度都不大,关键在于企业怎样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风险管理。
“软硬兼施”方治本
“女白领私密信息泄露”风波之所以会闹得沸沸扬扬,是因为很多公司白领每天都必须与电脑打交道,发生这样的事,他们也都是“心有戚戚”。还有一个原因是,“网络监控”这个词过于敏感,会给员工带来不良的心理感受。“员工一想到自己连聊天都被监控,会觉得不被信任,感到在公司没有自由。”上海捷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称“捷路公司”)信息管理中心经理童继龙这样形容监控带给员工的感受。
这就如同治理水患一样,一味地采取“堵”的手段,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曾经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过网管的王先生的一段经历,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王先生以前在国有企业,不仅是监控网络,连监控电话、拆除光驱都做过。公司的规定是如果哪位员工确因工作原因需要上网查找信息,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然后限时上网。规定不可谓不严,但结果吃力不讨好,员工牢骚不断,最后仍然只能不了了之,王先生也只能辞职走人。由此可见,要解决公司的信息安全和员工的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只有将“堵”与“疏”结合起来,“软硬兼施”才能最好地协调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很多员工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公司带来怎样的安全隐患。”谢旭东表示,“企业在员工一入职的时候,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并且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并确保把最新版本的安全指南通过电子邮件、布告、网站、印刷品等方式发送到每一名员工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