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热衷上网行为监控软件
近来,无论是网络还是线下媒体,有许多关于名人造假、厂商虚假宣传产品的报道。比如明人虚假“学历门”事件,“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切都有虚假事件都必定都有东窗事发,水落石出的一天。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那些造假名人以及由他们代言的产品的时候,在另一些领域也发生了同样的虚假事件,只不过这些事件没有环绕在名人头顶上的耀眼光环,所以它们一直被人们遗忘在被尘封的角落。当然,在每个人都是导演的今天,虚假事件不被世人所关注的根本原因不是它们没有耀眼的光环,而是由于它们的虚假宣传并不会对社交造成什么损害。 对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局域网管理软件、网络监控软件、远程控制软件等管理软件的虚假宣传就是如此。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上网行为管理的重视,领导们或者亲力亲为,或者直接任命网管寻找能管理局域网内一切电脑的局域网管理软件。假如不是朋友介绍,那么寻找局域网管理软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 在百度搜索上述关键字,你会发现百度搜索到的相关网页都是百万级别的,其中与“监控软件”“网管软件”“局域网管理软件”相关的网页分别约为759万,327万,452万。相关的软件简直琳琅满目,数不胜数,面对这些信息的海洋,多少人曾望洋兴叹,无所适从。
一方面,一些网管软件厂商迫不及待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自然而然地选择“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服网管下载的虚假宣传。“本软件是国内最出色的局域网管理软件。它的客户遍布五湖四海,数不胜数,是企业、政府、学校、家庭等管理局域网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软件拥有国内最庞大、最全面的URL过滤库,比其它所有同类型软件的URL过滤库的总和还大。”“本软件安装简单,操作容易。无需改变网络结构,一机部署,管理整个局域网。”……诸如此类夸大其词的宣传可在它们的官方网站或者产品博客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网管要在如此浩瀚无边的信息中找到最适合公司局域网监控软件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网管们看到那些令人垂涎三尺的软件介绍,都纷纷不假思索下载、安装、试用。不料,竟无一相符,破绽百出。最终他们摇头叹气,失望气愤地卸载软件,并将虚假宣传的软件打入冷宫,避之唯恐不及。
网管的眼睛是雪亮的,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的虚假宣传奉劝广大网管软件厂商及早杜绝,否则迟早会陷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笑可悲境地。广大网管软件厂商应当从完善局域网管理软件本身着手,辅以适当的网络宣传,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毕竟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局域网管理软件也概莫能外,用过才知好。
二、部署局域网管理软件保障公司网络安全
针对不同规模企业最终用户开展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员工在上班时间偷偷地访问社交网站,操控公司安装的安全屏障以进入受限制的站点,在关系到公司的整体安全与健康时,他们一般都会采取掉以轻心的无所谓态度。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1600名最终用户参与了此项调查,调查表明不论在哪个国家,这种冒险的行为与态度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在公司保密信息方面,大概有50%的被调查者承认他们通过不安全的网络邮件账户泄漏了仅限员工知情的保密数据。在美国和英国的最终用户比日本的最终用户更承认他们泄漏了公司的保密数据,尽管他们显得更清楚哪些类型的公司数据是应该保密的。
移动工作者与他们的桌面同行相比似乎更应对数据泄密负责。在所有国家,承认通过即时信息工具、网络邮件或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对外发送过公司保密信息的比例,在移动工作者中占60%,在基站工作者中占44%。而在日本,移动工作者的泄密人数更是高达78%。在美国,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最终用户比台式电脑用户更有可能在公司的网络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活动:74%的笔记本电脑用户说他们要查看个人邮件(台式电脑用户的这一比例是58%);58%的笔记本电脑用户说他们会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台式电脑用户的这一比例是45%。)
在谈到网络威胁可能造成的损害时,最终用户总是把关乎个人的忧虑与担心排在关乎公司的忧虑与担心之前。围绕着网络钓鱼、间谍软件、木马病毒、数据窃取恶意软件和垃圾邮件等潜伏的威胁,他们说得最多的担忧是个人隐私受到侵犯、身份遭窃或个人信息损失。而公司信息的损失与公司声誉的破坏是最终用户最少提及的担忧。例如,美国有36%的最终用户说个人信息的损失是有关病毒的最大担忧;只有29%的用户表示担心病毒会给公司数据带来损失。
即使公司有非常到位的安全措施与政策,一样可以肯定他们的员工会找到方法来行使他们的在线自由:在各个国家,基本上十个用户中就有一人承认为了访问受限制的站点而操控公司的安全屏障。德国的比例最高,有12%的最终用户承认改动过公司的安全屏障;其次是英国,为11%;然后是美国和日本,均为8%。“这些结果或许会让IT管理员和小企业主坐立不安,但其实也不必如此大惊小怪,尤其是对于在安全行业工作的我们来说,更是非常正常的,”趋势科技全球教育总监 David Perry给出了如此评论。“需要记住的关键点是,针对您的公司需求而专门设计的安全技术以及能够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员工教育,会有可能纠正此类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