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九个多月的惠普公司“电话门”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但美国的社会舆论并未平息。该事件已激起了美国民众对隐私保护的关注。此事件也同样引起了中国许多企业的员工对隐私权保护的关注。我国企业中,信息技术管理的概念已经渗透到管理层,对员工的网络监控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员工们认为,企业的“局域网监控”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而企业管理者则自有其立场。
1、网内监控司空见惯
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调查发现75%的被调查公司已经在对员工的网上行为进行监控。另据美国电子政策协会在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6%的企业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监视员工,而且,已有2%的员工因为不正当使用即时通信系统被解雇。《韩国日报》一篇报道称,韩国有60%的大企业、30%的公营企业会检查职员的电子邮件。 泰国某知名网站在去年的调查显示,有40%的企业员工在公司上网时受到公司监视。在我国,对员工的这种网络监控也很普遍。涉及国家机密的部门,如电信和各大银行,干脆对员工实行“断网”政策,员工在上班时间只能使用局域网工作,但据一位在某商业银行工作的部门经理对记者说:“员工工作时间虽然无法登录互联网,但银行内部对网络仍然要严密监控,这是部门性质决定的,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出现。”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一名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漏:“一般大型企业或公司会采用信息过滤技术屏蔽和工作无关的网页。当然,如果想查看员工的邮件内容和聊天记录,技术部门可以做到,只是一般不会去查,因为这种调查浪费人力资源。” “只要资金规模允许且利用计算机来工作或协助工作的企业,对员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监控。”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的一名负责人如是说,“尤其中型企业,对员工的网络监控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看来企业对员工监控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虽然在采访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大多对此三缄其口,但暗访的结果已经证实了这位负责人的话。
2、企业面临尴尬问题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表示,之所以要对员工进行这种监控,属于情非得已,又不得不做。然而,面对员工的抵触情绪,以及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企业管理者们也感到尴尬。某咨询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对记者说:“公司虽然都禁止员工在工作时间里在网上私人聊天、发送私人邮件,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了预防公司内部资料的外泄,我们对员工有所网络监控,主要是监控他们收发邮件的地址,具体内容只有必要时才去看,而且我们的这种做法也是公开的。”他又指出,“‘网络监控是要有资金和人力投入的,这对我们公司来讲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另据国内某知名网站的信息监控专员透露,网站员工离开电脑和网络就无法工作,甚至公司会鼓励员工建立QQ群以方便工作,可有时聊几句题外话是难免的,因此引入监控,方便出了问题时刻察看也是普遍做法。当被问到既然员工知晓被监控,会不会提出异议,这位专员说:“当然会有人抱怨,但同时他们就会自觉减少发送私人邮件和私人聊天。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不是真的去查,只是起警示作用。” 某公司人事部门主管坦言,如果员工知道被网络监控,有可能会影响情绪,甚至产生投诉,可公司确实对业务需要控制,如果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健全,企业便可以依法实施必要的措施,“现在,我们只是跟每个员工都签署了关于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的文件,可法律效用到底有多大,我们也无从确定。” 另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企业管理者也同样表达了面对网络监控的两难窘境:“如果信息化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员工上网也涉及不到公司业务,企业是不会选择监控这种管理手段的。但在企业中,很多关键业务都是依靠网络来完成,不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和防护,损失风险将是巨大的。而网络监控是不是会侵犯员工的权益,法律上似乎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也盼望着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
很多管理者都认为,员工在工作时间上网进行私人聊天或发送私人邮件,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网络带宽被浪费、信息泄密等问题出现,对员工的监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多数管理者却无法去平衡对员工进行监控所带来的企业与员工间的矛盾关系。而且因为无法可依,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很难处理,对员工网络监控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网络监控”行为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对整个企业监控管理体制有所挑战。
3、个人权益保障乏力
既然中小企业里对员工的上网监控最为普遍,那么作为中小企业的员工,又对“被监控”持什么态度呢? 本报通过对中关村15家企业的70名职员的调查表明,有60%的员工认为,被网络监控就是不被信任,就意味着被侵犯,并表示通过安全系统获得的资料,除了用于犯罪搜查等必要的场合,不应该用作其他目的,否则会想到去投诉。“我们公司的信息监控中心一名普通网络管理员就有‘技术特权’,可以随意查看员工的聊天记录或监控员工邮件内容,封掉各种上网端口,而他本人却在工作时间玩网络游戏,这种管理方式很说不过去!”其中一位姓姜的某著名商业集团的外联部负责人如是说,“如果员工不满,程序上看是可以投诉,用法律说话,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有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而辞职又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