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曝光NSA监控计划前斯诺登曾主持加密派对
据悉,NSA的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曝光美国国安局全球网络监控计划前,在檀香山的一家家具点后面的小型艺术作坊里主持一个叫"加密派对"的活动,也是在此,他构想了修改NSA监控计划的构思。
在斯诺登曝光美国NSA的监控之前,他当时还未出名,斯诺登主持了一个名为"加密派对"的活动,主要是教十几个夏威夷居民如何给硬盘加密以及如何匿名使用互联网。
加密派对是由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亚瑟沃尔夫(AsherWolf)在201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草根运动。斯诺登当时还是NSA的一名合同工,他亲自组织了这样一次派对。但实际上,但是并没有人认识他,更没人知道他在NSA上班。当时鲁娜山德维克正好计划在下个月去夏威夷度假,于是邀请他参加为当地居民举办的一次展示会。
山德维克之后就再也没有跟斯诺登联系过,直到2013年6月9日《卫报》报道称NSA的大量秘密文件是被斯诺登泄露出来的,那个时候她才想起了斯诺登。她说:"当时的情况非常有趣,很多人都在Twitter上讨论爱德华斯诺登这个人,我通过链接浏览了卫报的那篇报道,越看越觉得这个人很眼熟。"
二、美国网络监控活动威胁世界各国网络安全
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指出,美国在全球范围广泛从事监控活动,涉及全球民众,严重威胁世界各国网络安全。该纪录称,美国专门监控互联网的项目非常庞大,可以网络监控某个目标网民的几乎所有互联网活动。
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接入全球移动网络,每天收集全球高达近50亿份手机通话的位置纪录,并汇聚成庞大数据库。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规模搜集全球手机短信息,每天收集大约20亿条。
纪录援引《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曾秘密侵入雅虎、谷歌在各国数据中心之间的主要通信网络,窃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并且保留了大量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获悉这些通讯纪录的发出者、接受者以及双方通讯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纪录援引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多年来一直从移动设备应用程序(App)中抓取个人数据,包括个人用户的位置数据(基于GPS)、种族、年龄和其他个人资料。
该纪录还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旨在时刻网络监控或攻击目标计算机,即使计算机没有连接上网,美国国家安全局仍可通过无线电波入侵。
三、巴西外交部网站遭黑客入侵威胁该国安全
据巴西媒体报道,巴西外交部网站的电邮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近日被黑客攻陷。巴西外交官员担心此事件可能造成大量机密文件泄露,影响国家外交,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据巴西《圣保罗报》网站报道,尽管外交部尚未公开证实该消息,但近一周以来,该部人员已接到不要再使用内部电邮的通知,同时文件检索系统也被关闭。巴西驻海外外交官抱怨说,他们几乎与国内失去了联系。
该报还援引外交部的内部通报说,黑客是使用"钓鱼"方法侵入网络的,至今尚不清楚有多少用户信息被窃取,文件泄密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事件正在调查中。通报说,所谓"钓鱼",就是黑客以他人身份作伪装,向电邮系统发送带有病毒的邮件,一旦有人打开该邮件,其用户名、密码等资料即被窃取。
巴西外交部内部文件传递及海外使馆的电报传输都会使用电邮系统。有巴西外交人士担忧,事件可能使政府面临一场"维基揭密"式危机,严重影响到巴西的外交,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随着网络应用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局域网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网络问题频发,网络带宽经常被非业务流量堵塞。 当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管忙得燋头烂额,老板心急如焚,可是解决方案很原始,许多企业会简单地通过增加带宽或购买杀毒软件来解决问题,可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甚至更加严重。公司花费成本大,成效却微乎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问题问题的根源,没有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病因没有找到,那么开出的药方自然也不管用。 局域网监控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企业对信息的安全防护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应运而生,它具有强大的计算机监视、控制与管理功能,是为现代企事业管理人员量身定做的企业管理软件。它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劳动效率,杜绝信息泄漏与安全隐患,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帮助企业培养良好的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