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西总统谴责加拿大网络监控行为
巴西总统罗塞夫近日针对媒体披露加拿大情报机构网络监控白皙矿产和能源部一事进行强烈谴责,并表示这一行为是不可容忍的,美国及其盟友必须停止间谍活动。
巴西环球电视台6日晚报道说,美国情报部门前雇员斯诺登手中拥有一份加拿大通信安全局的文件,详细列举了巴西矿能部与外界的通信记录,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等。去年,加拿大还将该文件提交五国情报分析会议,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盟友共享。
罗塞夫在推特上表示,"有关矿能部成为间谍活动目标的披露再次证明,所谓(以反恐为目的的)情报收集只是幌子,它具有经济和战略意图","加拿大人其实是对矿产领域感兴趣。外交部将要求加拿大做出解释"。
罗塞夫还说,"间谍活动侵犯了国家主权,践踏了个人与企业的隐私权","美国及其盟友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完全停止间谍活动","这在试图成为伙伴的国家中是不可容忍的。我们谴责网络战争"。
近期,巴西环球电视台报道称,通过分析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将巴西作为其在拉美的最大网络监控目标,不但窃取了罗塞夫与其顾问的电邮和手机通信内容,还对巴西国有石油公司网络实施监控。
为此,巴西政府要求美方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正式官方解释。由于美国未能按时给予答复,罗塞夫取消了原定于10月底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并在联大发言中抨击了这种网络监控行为
二、抓住泄密事件共性进行反监控
据国外媒体消息,在斯诺登曝光的"棱镜"网络监控事件震惊世界的同时,让很多网民不解的是,大家都已经熟悉适应了互联网公司将他们的隐私数据和资料传给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究竟隐私泄露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具体影响呢?
数年来,保障个人隐私安全一直是隐私倡导者们关注的话题,只不过最近的"棱镜"事件把这些话题推到了大众聚光灯下。但现在最棘手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告诉大家如何给自己的信息加密,而是如何从众多泄密事件中抓住共性,这才是打着"反监控"旗号的组织应该着手的事。
据悉,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如果你是白种美国人,同时又比较富有,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明显的监控目标;如果你曾经和诸如谷歌的科技公司联系过,或者有一个自己的美国电话号码,那你几乎一定是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监控名单里。
新美国基金会(NewAmericaFoundation)研究员Gangadharan认为:政府监控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呼叫记录暴露了你的家庭住址、网页浏览历史则揭示了你的性别和所在公司。
参与维护一个古老的叫做Martus加密数据库程序的程序师BarbraMack警告说,大家当心卷入"技术怪圈",盲目地通过增加软件复杂性来提高安全度,最终将会让软件复杂的没人能够使用。比如,如果把屏幕键盘上的键随机排序,当然可以防止鼠标追踪程序窃取你的密码,但会有人用它吗?他说:"最了解隐私保护的人,往往不是最需要保护隐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