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采用技术管制形式实施网络监控
据资料了解,美国在儿童保护、道德、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互联网安全等方面采取了技术管制的形式全方位实施网络监控。对那些不能直接审查的内容间接施加压力,美国政府的内容限制手段更多依赖于删除,监控手段也较为依赖私营机构的参与。
根据2000年颁布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规定,美国公立学校和图书馆都在使用网络过滤技术,对特定内容实施屏蔽。美国政府将此与财政拨款相联系,使得大多数相关机构都迫于财政压力而安装了过滤器。
对计算机安全本身的担忧,也促使政府制定了某些关于互联网内容流动的管制措施。此外,美国的网络过滤技术市场极为发达,有大量各种程度的软件包可供机构和用户选择。
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时,美国采取了多项措施,对相关内容进行网上监控。美国使用"窃听接入点"技术,使得政府能够屏蔽任何国际通讯和许多国内通讯;布什政府还积极立法,试图迫使互联网内容服务商提供执法窃听接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诉讼案"等一系列的立法和案件,说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互联网监控制度。
二、中国互联网监管处于初级阶段
网络安全与规范在过去一年里是中国社会关注的一大话题。多位受访代表委员认为:中国的网络监管正在探索中起步。过去的一年,中国的网络管理部门先后做出多种尝试,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网络上的公共利益,这里面既包括得到公众广泛支持的"网络扫黄"专项行动,也包括推行在做法上有异议的绿坝软件的尝试。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说,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正处在不断摸索与完善的阶段。他说:"互联网一直在快速发展之中,网络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政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措施,才能真正确保互联网的安全。"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手机网民去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如何为数亿网民提供一个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中国对互联网监管手段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监管的手段和对象,都是必须首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说。他表示,管理的目的不是将中国封闭起来,因而在互联网监管手段上必须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对于网络管理的政策发布,侯欣一委员建议说,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时应充分征求和了解各方意见,给出一个公告期,让民众有心理准备。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刘正荣说:"政府在监管过程中注意不断创新和汲取他国成功经验,近年来更是充分发挥了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的巨大作用。"
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无论是中国普通民众也好、西方社会也好,对于正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网络监管,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样的氛围也需要靠政府通过自身努力来营造。
郭国庆代表建议说,面对网民的疑虑,应对之策是让民众了解政府监管网络的程序,邀请民众成为网络监管的参与者,将网络监管行为透明化,"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