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欲开发软件监控社交网站
美国国防部近日宣布将开发一套计算机监控软件,监测犯罪组织和黑客群体的线上互动情况,对网络恐怖主义事件进行预警。国防部在去年8月27日开始征求意见,预计9月26日完成意见征集。
国防部希望能开发一套软件来监测如Facebook、Twitter之类的社交网站,并对在线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将对该软件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完成后,该软件能监测100多万互联网用户,并能持续跟踪这些在线社区的发展情况。
此举可以帮助战略分析师确定这些在线社区如何招募成员以及合作方式,并知晓其攻击目标,观察这些社区成员的黏滞度。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对这样一套能监测组织间的矛盾和弱点的软件很感兴趣,美国国防部和执法机构希望利用这些矛盾与弱点对其实施"战略军事行动",同时能预防间谍活动。
这套软件的开发将分为3个阶段。首先,科学家将确定监测在线社区动态的方法;其次,科学家将编写演示程序,通过监测1000多个在线社区的动态、100多万成员发送的10万多条消息,描绘出事件经过;最后,科学家将开发出市场分析师、调查组织和国防机构使用的软件。
二、监控软件监督健康上网是合适的
2010年,重庆市通过《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禁止父母偷看孩子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当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赞成者认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很重要——既攸关孩子的人格尊严,也关乎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高度尊重和妥善保护,但也有很多的网友表示反对,父母之于孩子的监护权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知情权,难道不同样重要,同样攸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吗?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正在通过网上濡染不良的有害信息(如色情信息),而父母却完全被蒙在鼓里,甚至不被允许查看、知情,那么,是否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意识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监护,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而作为权利,就应当有相应的实现权利的途径和手段,比如对孩子个人信息的充分知情、掌控。
上面的两种意见似乎均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孩子的隐私权与家长的监护(知情)权之间的平衡问题——在尊重隐私权的同时,实行监护权;在尽量不损害监护权的前提下,保护隐私权。
从事心理问题研究的王女士认为,近几年来,因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而来求助的家长越来越多,几乎已经成为青少年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但任何限制监控行为都应该摊在桌面上,与孩子商量并获得理解后再施行,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要健康地成长,必须注重人格的培养,而人格培养的核心就是自尊心。这一切都建立在与父母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上,一旦这方面做不好,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甚至直接将孩子逼到父母的对立面上。
对于较小的孩子,由于判断是非能力及自控能力差,使用监控软件监督健康上网是合适的,而对于较大的孩子,自尊心已较强,并有一定的判断是非能力,故应以诱导、疏通为主,不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监控。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事先告诉孩子,电脑上已装有监控软件,这样孩子在上网时,会有一定的自制力,以达到健康上网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