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安全十年,一个边缘产品和缝隙市场的精彩绽放,一个伴随信息大爆炸诞生的需求的无限蔓延。如同其他行业的发展轨迹,内网安全领域经历了萌芽、发展、受挫、低迷、二次创业、洗牌、转型、品牌化等一系列蜕变,在曲折、平坦和繁华的交替演绎中坚守了10个意义非凡的春秋。
从1999年著名的ANYVIEW(网络警)网络监控软件第一个开创性地发布以来,到2005年的内网行为管理和上网行为管控的系统性发展,可以算作中国内网安全的萌发期,大量的劣质厂家和产品在不断模仿和抄袭ANYVIEW(网络警)网络监控软件;在这段时间里,有关员工“隐私”成为行业探讨的主要话题和敏感因素,基于局域网监控层面的低技术含量的很多机遇WINPCAP的大量垃圾产品所谓上网行为管理和内网安全产品充斥市场却并未赚得多少好感,行业发展艰难急需转型。
伴随着2006年防水墙的高调亮相,内网安全如久旱未雨的稻田迎来一场甘露,生机重新焕发。到2008年加密产品的全面热卖,更是让内网安全研发商、代理商、服务商酣畅淋漓了一把,尽管当时经济危机让市场低迷,但毕竟未来是明晰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一阶段是中国内网安全领域最重要的两个转型期,各厂商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业界普遍认为数据加密是内网安全的核武器,是信息防泄漏最根本的技术手段,而步入2010年,全面整体的内网安全理念却宣称数据加密并不是内网安全的终极武器,全面整合内网安全解决方案,从基础的终端计算机管控到接口的准入控制、深度的数据加密等软硬件部署,对内网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把关,并以技术作为内网安全管理的辅助手段,配合内网安全全范围管理,才是解决内网安全问题真正的杀手锏。
时至今日,内网安全技术和理念依然在不断的革新,并随着信息时代的潮涌跃跃向前,十年的沉淀换回累累硕果,但遗憾终究无法避免。
内网安全的十年可以说是低调动作下的急行军,产品丰富了,理念先进了,渠道开拓了,但市场反应却慢了半拍,没有出现同样风生水起的景象,反而出现了诸多令人尴尬的场景: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在门外汉的诘问下,竟然回答不出“什么是内网安全?”的问题;一位物流公司的网络管理者听完内网安全产品销售员的讲解后,一头雾水的摇头“对不起,我们已经安装了杀毒软件”;而一位设计公司的老板对内网安全管控产品十分困惑,“管控产品可以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保护公司的创作机密,但员工对此十分反感,多个核心人员以辞职相胁,同时我也担心管控产品限制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质量。”……类似的场景举不胜举,我们不禁要问,十年时间为什么最基本的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其中暴露出的是厂商的不给力,还是市场的不接地气?应该说是基于WINPCAP这样的开源代码的所谓产品,只能算是个玩具,怎能当作商业用途?
一位互联网从业多年的项目总监道出了内网安全行业的要害:“业内说了那么多年内网安全,卖了那么多年的管控和加密产品,结果市场认知度和普及度不高的原因在于把问题复杂化了,没能站在用户的直接需求上思考,没能在安全上给出一个有力有效的答案。”
安全!一语惊醒梦中人。当我们向用户生硬的灌输管控、准入、加密等技术概念时,是否考虑到了用户的接受思维?假如内网行为管控、局域网准入和数据加密能跟安全划上等号,就不会因为“管控只能解决内网安全一部分问题”而研发防水墙,发现防水墙不够完美时去研发加密方案,发现加密产品依然不能解决问题时,开始倡导整体的内网安全解决方案!
试问,当整体解决方案依旧存在漏洞的时候,是否还有类似“超整体解决方案”、“后整体解决方案”?如此陷入思维怪圈,内网安全何时是个尽头?内网安全的核心是上网安全和内网数据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