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过度上网引起互联网沉迷紊乱症
IAD又名互联网沉迷紊乱症,是现代青少年人常见的问题之一。据一项访问了1297名港澳青少年人的调查发现,约有百分之十一的本地青年有网瘾倾向,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事实上,近年已有不少专家发表研究报告,警告过度上网可能导致青少年脑部出现变异,令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情绪、语言、视觉、听觉等功能的灰质萎缩,长远影响集中力、记忆力、决策力甚至订立目标的能力,亦会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容易导致不当行为。
据日本大学研究所的科学验证所显示,每天玩二至七个小时电玩(电视、计算机或手机游戏等)的青少年,即使没有玩的时候,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区状态与老人痴呆症患者相当接近。这些青少年会有动不动发飙、发呆、集中力低、健忘、没有时间观念、不善交朋友、学业成绩多于中下以及有不愿上学倾向的情况。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假如长久以电玩或上网等作为补偿现实生活所欠缺的快乐和肯定、逃避失败以获取欢愉,会否就与病态赌博及滥药般,导致大脑多巴胺泛滥,前额叶皮质的神经通路连接减弱而最终同样出现电玩上网越多便越难停止的情况?这确是家长以及戒瘾治疗专家值得关注的专题。专家建议采用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等限制青少年过度上网导致互联网沉迷紊乱症。
二、微软发布公告拒绝向政府提交用户邮件
近日,微软在官方博客发布一篇公告"Your email belongs to you, not us",意思是"你的邮件只属于你自己,不属于我们"。从此标题不难看出这篇公告的内容与用户隐私保护相关。
此前,美国国安局(NSA)的"棱镜门"网络监控事件闹得不可开胶。为此,谷歌、微软、苹果等多家公司还组成联盟,以此抵制NSA侵犯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行为。
本月月初,美国政府通过法院提交申请,要求微软件提交微软位于都柏林和爱尔兰存储的用户邮件数据。微软发表这篇公告的目的就是义正言辞地拒绝美国政府提出的无理要求,再次声明会继续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
微软的行为收到了AT&T、苹果、思科等科技公司的支持。如果微软在这次场官司中败阵,并不意味着微软就彻底失败了。微软还可以继续申请美国第二巡回法庭受理此案件,这意味着微软仍然有机会保护这些邮件数据安全,一旦胜诉,美国政府同样无法拿到这些邮件数据。 三、加强互联网行为监控和知识产权保护 “人权观察”组织直言,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监控并不是秘密。“隐私权问题”网站刊文将美国形容为“监控合众国”。该网站表示,事实证明,美国的监控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收效甚微,普通公民反而变成了嫌疑人,“今天美国人生活在一个遍布监控的国家,这个国家还越来越多地把监控手段应用到全球其他地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教授科弗警告说:“艾森豪威尔总统曾让我们警惕军工复合体,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监控工业复合体。” 当客户数据泄露时,银行必须及时披露,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天或数周。银行往往并不能够立即知道哪些信息失窃或者哪些用户受到了影响。如果数据失窃最终导致了客户的经济损失,消费者可以得到比银行更多的利益保护。 然而,确立规则并非易事。“版权问题真的很头疼,我现在天天都在同更好的内容提供商沟通,如湖南卫视、上海文广等,一点一点地谈判,寻找版权解决之道。”并不想趟版权浑水的My See直播网总裁高燃告诉记者。 “在消费模式上应有所突破。”Adobe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的构想,“中国用户不在乎花钱去使用什么东西,而在乎花钱去拥有东西。 其实未来的唱片业,也可以像短信、彩信和网游的付费体系一样,也可以采用技术手段转换成使用花钱,拥有免费。从开发的时候就和某个收费系统结合起来,根本不给盗版copy的机会,或者即使盗版copy了也不能使用。”“ 比如将来不再生产唱片,听歌必须到网上下载,但是下载的过程是个被监控的过程。你付了10次的钱,听了10次后歌就没了,要继续听就要继续交钱。”他乐观地希望有一天短信的收费模式可以改变盗版的麻烦。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传统的公共管理范式得以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强调碎片化、竞争和激励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工具开始转向聚焦于服务整合、全面服务以及行政数字化的“数字时代治理”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