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管理岂能因噎废食
某县所有网吧停业,成为日前报刊网络一大热点。据媒体报道,有网吧业主认为,是因为有人在网吧发表批评县计生办的帖子而受牵连;也有人猜测,是去年底刚上任的县长因为自家孩子爱上网而对网吧深恶痛绝;还有许多当地人认定,这是新官上任“烧的火”。网吧业主和上不了网的年轻人纷纷猜测“上面的意思”,一时间,流言四起。
不久之前,某县所有网吧门口被贴上落款为该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通知,上书“停业整顿两个月”。据该县网络管理负责人称,如果不实现实名制,上网者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发表言论,而这会导致“太乱”的局面。
无独有偶,2006年,某县县委书记一声令下,取缔县城所有网吧,名噪一时。同一年,某县公安局为打击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关闭了全县所有的银行柜员机。 更叫人费解的是,某市曾在端午节前将当地近千条龙舟尽数毁去,理由是龙舟赛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索性“一禁了之,一砸永逸”。以上种种,与“有人吃饭噎死,而让天下人都不吃饭”可谓殊途同归。 实话实说,网吧的确算不得是一个清静太平的地方,黑网吧自不待言,即便是有经营执照的网吧,也同样问题多多。诸如乌烟瘴气,诸如接纳未成年人,再如三教九流对安全的隐患。
网络管理,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网吧的网络管理更是难上加难。有道是“铁打的网吧,流水的网友”,没有实名制的记录,在网吧上网完全可以率性而为,发表了不当言论之后,也完全可以逃之夭夭。 就算你追踪定位到网吧的某台机器,人家也早已换了主人。不过,有难度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比如利用上网内容过滤,网络监控系统,过滤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论。当然让所有网吧在一夜之间歇业,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因噎废食的方法。
按照该县网络管理负责人的说法,之所以关闭全县网吧,也的确是缘于上网者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发表言论。如此一来,那些言论便无处诉说,只能烂于胸中。网络言论固然有净化的必要,但不负责的言论其实并非网络的主流,仅仅因为不负责任言论的存在,便将所有网吧一股脑儿全部关闭,与严重的后遗症相比,恐怕是得不偿失,毕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网络管理之路,漫长修远,因噎废食,实为下策。
二、上网行为管理高校尚待加强
高等学校作为网络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校园网络有着应用繁多、流量巨大、上网行为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为了提高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管理的效率,为了净化校园网环境严禁黄、赌、毒等毒害青年心灵的信息,为了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在高校推广实施上网行为管理迫在眉睫。
虽然大多数高校具有较强的网络管理的意识,但是缺乏对相关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了解,为此,本文从高校校园网的应用现状出发,结合市场上流行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高校学生大多处于青年的初级阶段,世界观正在形成,很容易接受一些新奇、刺激、充满诱惑力的媒体信息。为此,作为高校校园网必须将涉及黄色、淫秽、赌博、毒品、以及反动暴力等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最大限度的屏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目前虽然大多数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均承诺可以屏蔽几乎所有的有害网站,但是由于因特网自身的原因,导致无法彻底杜绝,尤其是以特定关键字屏蔽有关网站的方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动态预警和人工干预结合的方式,才能真正达到随时屏蔽有害网站之目的。
高校学生业余时间充裕,容易受到网络敏感事件的诱惑。同时由于世界观的尚待完善,使得青年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判定能力,受到虚假信息的蛊惑,而采取相对极端和冒险的网上行为管理。这就对各大媒体网络、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开发商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大高校采取更为紧密的合作,对容易造成社会危害的群体型网络信息传播事件采取跟踪、分析,能极大地保护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开发商,应该关注高校学生的这一行为特点,针对高校学生开发适合其特点的防沉迷功能模块。一方面从时段划分上进行上网行为控制,另一方面从区域划分上加以限制,使学生上课时间能够杜绝访问一些容易使之陷入沉迷状态的网络信息资源,另外还要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合作,加强课余时间网络信息资源访问的有效网络监控。
总之,高校作为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用户,在上网行为管理应用方面市场巨大,但是,目前市场流行的主流产品还是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开发的,因此开发适合高校特点的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迫在眉睫。相信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