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数据加密作为一项基本技术是所有通信安全的基石。数据加密过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大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数据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信息安全防护问题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人因的系统问题,而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专业的加密软件对其机密数据进行加密,这样的话,加密直接作用于数据本身,只要加密算法不被破解,数据依然是安全的。绿盾透明加密软件解决问题:拒绝非授权的文件泄密和抄袭复制,即使被私下复制都是自动加密无法阅读;透明加密的意思是一边加密一边解密,对于在加密环境使用的员工来说看起来就如没加密一样使用习惯,但一旦脱离公司加密环境数据是自动加密的。 在常规密码中,收信方和发信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即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相同或等价的。比较著名的常规密码算法有:美国的DES及其各种变形,比如Triple DES、GDES、New DES和DES的前身Lucifer; 欧洲的IDEA;日本的FEALN、LOKI91、Skipjack、RC4、RC5以及以代换密码和转轮密码为代表的古典密码等。在众多的常规密码中影响最大的是DES密码。常规密码的优点是有很强的保密强度,且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和攻击,但其密钥必须通过安全的途径传送。因此,其密钥管理成为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公钥密码中,收信方和发信方使用的密钥互不相同,而且几乎不可能从加密密钥推导解密密钥。比较著名的公钥密码算法有:RSA、背包密码、McEliece密码、DiffeHellman、Rabin、OngFiatShamir、零知识证明的算法、椭圆曲线、EIGamal算法等等。最有影响的公钥密码算法是RSA,它能抵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所有密码攻击。公钥密码的优点是可以适应网络的开放性要求,且密钥管理问题也较为简单,尤其可方便的实现数字签名和验证。但其算法复杂,加密数据的速率较低。尽管如此,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密码技术的发展,公钥密码算法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网络安全加密体制。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常规密码和公钥密码结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利用DES或者IDEA来加密信息,而采用RSA来传递会话密钥。如果按照每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来分类,可以将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前者每次只加密一个比特而后者则先将信息序列分组,每次处理一个组。密码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个加密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的数据加密可以在通信的三个层次来实现: 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 1、链路加密 对于在两个网络节点间的某一次通信链路, 链路加密能为网上传输的数据提供安全保证。对于链路加密(又称在线加密), 所有消息在被传输之前进行加密, 在每一个节点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解密, 然后先使用下一个链路的密钥对消息进行加密, 再进行传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 一条消息可能要经过许多通信链路的传输。由于在每一个中间传输节点消息均被解密后重新进行加密, 因此, 包括路由信息在内的链路上的所有数据均以密文形式出现。这样, 链路加密就掩盖了被传输消息的源点与终点。由于填充技术的使用以及填充字符在不需要传输数据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加密,这使得消息的频率和长度特性得以掩盖, 从而可以防止对通信业务进行分析。 尽管链路加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使用得相当普遍, 但它并非没有问题。链路加密通常用在点对点的同步或异步线路上, 它要求先对在链路两端的加密设备进行同步, 然后使用一种链模式对链路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这就给网络的性能和可管理性带来了副作用。在线路/信号经常不通的海外或卫星网络中,链路上的加密设备需要频繁地进行同步, 带来的后果是数据丢失或重传。另一方面, 即使仅一小部分数据需要进行加密, 也会使得所有传输数据被加密。 在一个网络节点, 链路加密仅在通信链路上提供安全性, 消息以明文形式存在, 因此所有节点在物理上必须是安全的, 否则就会泄漏明文内容。然而保证每一个节点的安全性需要较高的费用, 为每一个节点提供加密硬件设备和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所需要的费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保护节点物理安全的雇员开销, 为确保安全策略和程序的正确执行而进行审计时的费用, 以及为防止安全性被破坏时带来损失而参加保险的费用。 在传统的加密算法中, 用于解密消息的密钥与用于加密的密钥是相同的,该密钥必须被秘密保存, 并按一定规则进行变化。这样, 密钥分配在链路加密系统中就成了一个问题, 因为每一个节点必须存储与其相连接的所有链路的加密密钥, 这就需要对密钥进行物理传送或者建立专用网络设施。而网络节点地理分布的广阔性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复杂, 同时增加了密钥连续分配时的费用。 2、节点加密 尽管节点加密能给网络数据提供较高的数据安全性, 但它在操作方式上与链路加密是类似的: 两者均在通信链路上为传输的消息提供安全性; 都在中间节点先对消息进行解密,然后进行数据加密。因为要对所有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所以数据加密过程对用户是透明的。然而,与链路加密不同, 节点加密不允许消息在网络节点以明文形式存在,它先把收到的消息进行解密, 然后采用另一个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 这一过程是在节点上的一个安全模块中进行。节点加密要求报头和路由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 以便中间节点能得到如何处理消息的信息。因此这种方法对于防止攻击者分析通信业务是脆弱的。 3、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允许数据在从源点到终点的传输过程中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在。采用端到端加密(又称脱线加密或包加密), 消息在被传输时到达终点之前不进行解密, 因为消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均受到保护, 所以即使有节点被损坏也不会使消息泄露。 端到端加密是为数据从一端到另一端提供的加密方式。数据在发送端被加密,在接收端解密,中间节点处不以明文的形式出现。端到端加密是在应用层完成的。在端到端加密中,除报头外的的报文均以密文的形式贯穿于全部传输过程,只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才有加、解密设备,而在中间任何节点报文均不解密,因此,不需要有密码设备,同链路加密相比,可减少密码设备的数量。另一方面,信息是由报头和报文组成的,报文为要传送的信息,报头为路由选择信息,由于网络传输中要涉及到路由选择,在链路加密时,报文和报头两者均须加密。而在端到端加密时,由于通道上的每一个中间节点虽不对报文解密,但为将报文传送到目的地,必须检查路由选择信息,因此,只能加密报文,而不能对报头加密。这样就容易被某些通信分析发觉,而从中获取某些敏感信息。 端到端加密系统的价格便宜些, 并且与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设计、实现和维护。端到端加密还避免了其它加密系统所固有的同步问题, 因为每个报文包均是独立被加密的, 所以一个报文包所发生的传输错误不会影响后续的报文包。此外,从用户对安全需求的直觉上讲, 端到端加密更自然些。单个用户可能会选用这种加密方法, 以便不影响网络上的其他用户, 此方法只需要源和目的节点是保密的即可。端到端加密系统通常不允许对消息的目的地址进行加密, 这是因为每一个消息所经过的节点都要用此地址来确定如何传输消息。由于这种加密方法不能掩盖被传输消息的源点与终点, 因此它对于防止攻击者分析通信业务是脆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