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联网信息安全隐患一触即发
"棱镜门"无疑将信息安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互联网以及通讯技术被认为是安全漏洞之源,而立足互联网基础的物联网,其安全隐患则显得更为刺眼。
据调查,目前全球可使用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设备约有100亿台,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00亿。从现在来看,虽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占了绝大部分,但未来市场增长领域一定是家庭使用的配备有廉价传感器的物联网设备。也就是说,到2020年
,大部分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网设备。
设备联网成就"物联网"世界,从此美好憧憬一一实现?恐怕并不会那么如意。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极不乐观,物联网非常容易遭遇与互联网同等的信息安全危机。在公共互联网环境里,黑客攻击的趋利性特征逐渐明显,不法
分子以通信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用户信息和财产为目标,利用黑客技术发起网络攻击牟取非法利益,逐步形成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互联网地下产业。
从另一个角度看,"物联网"意味着无处不在的网络监控。在未来"物联网"世界里,不仅仅是电脑与手机联网,汽车、家居也会有与网络相连的组件。 在智慧医疗上,联网的医疗器材可即时收集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甚至于在人的衣服上也有会与网络连接的标签。
随着自供电及无线技术的成熟应用与廉价售卖,物联网设备将大行其道。而当物联网设备运行中被恶意攻击或入侵,其中的数据也将被窃取。 那么,无论是在网上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会被记录并永久保存。有鉴于此,"物联网"时代还谈何
信息安全?
此外,物联网自身感知层亦存在安全问题。在物联网整体架构中,作为最底层、最基础的层面,感知层的信息安全极易受到威胁。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传感器会产生大量节点,这些节点常常暴露在公共场
合中,由人或者计算机远程控制,缺乏有效保护,容易被实施信号干扰甚至节点捕获。
因此,无论从网络安全层面还是从物联网自身层面来看,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似乎难以抚平,随着漏洞的扩大,威胁的突显,物联网信息安全危机更是可能一触即发。
二、多国采取措施防治网络谣言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不但会严重影响他人声誉和正常生活,还会损害社会诚信,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经济秩序,徒增社会管理成本,已经成为网络"毒瘤"和社会公害。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均采取了诸多举措防治网络造谣传谣行为。
意大利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网络监控和管理。2009年,意大利众议员卡鲁齐向意大利议会提交了关于"保护互联网合法性"的2195号法案,该法案委托政府"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特别委员会以确保网络信息的合法性"。
德国也十分重视网络监管,认为政府不能放弃对互联网使用的限制。国家必须为信息的公开性提供各种保障,使互联网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同时也必须重视衡量利弊。 如果国家认为某种权利更重要时,比如保护青少年
比保护言论自由更重要,就可以对某些言论进行一定的限制。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网民最早接触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最先受到网络谣言之害。美国治理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措施可分为立法、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 在立法方面,美国先后通过《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130项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传播内容,并逐渐
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对包括传播网络谣言危害国家核心利益、煽动诱导犯罪、损毁他人名誉、侵犯隐私、色情侵扰等行为追究责任,严加惩治。 在墨西哥,其东部的韦拉克鲁斯州州议会率先通过了《动乱法》,该法规定,制造网络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属犯罪行为,处以1至4年监禁和500至1000天薪金的罚款。 日本目前虽然没有实行网络实名制,但并非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放任不管。日本于2002年就开始实施《提供商责任限制法》。 根据该法律,若网页或BBS上传播的信息对他人名誉等造成了侵害,受害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公开信息发布者的名称、住址、电子邮件 地址及相关IP地址。
|